首页 -  IIAS地区研究论坛 -  2023年论坛信息
IIAS地区研究论坛

IIAS地区研究论坛

2023年论坛信息


第三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征稿通知

3rd Tsinghua Area Studies Forum Call for Papers

2023年论坛: 不确定性时代的发展中国家:风险、韧性和依存

中国·北京·清华园 202373-5

2023 Forum: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Age of Uncertainties: Risks, Resilience and Interdependenc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July 3rd to 5th, 2023


一、 论坛简介

清华地区研究论坛(Tsinghua Area Studies Forum)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发起。遵循学术自由和平等自主的原则,本论坛致力于构筑一个交流学术思想、科研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国际地区研究与国别研究学术平台,促进各国学者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发展中地区的变化、发展和问题根源,使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具有更多的学术话语权,实现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启发与共同发展。第一届和第二届论坛已于2019年和2021年成功举行,主题分别为“开创应对亚非拉共同挑战的新路径”和“世界中的区域和区域中的世界”,共吸引了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257位优秀学者,举办了47场分论坛,并最终出版了中英文论坛文集。

第三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拟于2023年7月3日至5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联合国内外学术机构举办,论坛主题为“不确定性时代的发展中国家:风险、韧性和依存”。从新冠疫情到俄乌冲突,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持续不确定性的时代。面对随之而来的冲击,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受影响,全球动荡带来的衰退和失序使这些国家原本脆弱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也为它们的前景带来了新的风险。相比追求高速增长的全球化时代,不确定性的时代要求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具持续性,从而在面对风险时更具韧性。与此同时,断裂和脱钩的世界虽然失去了原先紧密的联系,但是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却又令各国认识到彼此依存的现实,以至于出现了区域性的重新连结。总而言之,本论坛希望探索发展中国家在不确定性时代中的共性和差异。

论坛将涵盖撒哈拉以南非洲、西亚北非、南亚、欧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东南亚等地区研究议题,从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和视角切入,着力于各地区热点问题研究、理论研究和政策讨论。

论坛会议形式分为主旨论坛、各区域跨学科分论坛和跨地区议题分论坛三个部分。会议将邀请国内外地区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作主旨发言。论坛将公开征稿,与会者需携文参加。稿件须为投稿人本人为主要作者的未发表的学术论文,不侵权,不泄密,文责自负。论坛结束后,大会组委会将在自愿的基础上整合优秀论文形成集刊,以期提升区域国别研究的研究质量和规范化水平。


地点:中国北京,清华园

时间:202373-5


二、论坛议题

第三届论坛各区域及跨地区议题拟包括: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1. 非洲的治理和区域发展

2. 不确定时代中的非洲社会韧性及其生成

3. 变动时代的非洲政治发展


西亚北非地区

1. 去民族国家视野下的西亚北非

2. 大国博弈下的西亚北非

3. 西亚北非国家建构的危机和治理


欧亚地区

1. 社会治理

2. 多维冲突

3. 政治韧性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1. 新一轮左翼浪潮下的拉美资源民族主义

2. 拉美左翼的韧性:理论及实践

3. 应对不平等:拉美国家社会政策的改革与挑战

4. 拉美地区的政商关系研究

5. 拉美社会运动的新特征

6. 拉美粮食安全和粮食主权


东南亚地区

1. 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建设

2. 发展与转型:道路选择与可持续愿景

3. 历史与文化:不确定性时代语境下的遗产与创新

4. 秩序与变迁:东南亚的位置与应对之策


南亚地区

1. 后疫情时代的南亚发展

2. 南亚国家的历史文化与社会治理


跨地区议题

1. 南亚东南亚区域发展:历史及影响

2. 域外的南亚:牵连与变化

3. 俄乌冲突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

4. 变化的全球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5. 发展中国家的冲突和冲突解决

6. 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困境和挑战

(详见附件1 论坛议题说明)


三、 征文要求

会议工作语言为中文和英文,组委会将提供中英文翻译。会议不收取会务费,将为国内外参会学者提供食宿和往返交通费。有意参会者请按照如下要求准时提交相关材料:

1. 202331前将论文摘要(中英文皆可,300字左右)、参会回执(见附件2、作者完整简历发至此邮箱: iias-research@tsinghua.edu.cn

2. 202351日前须提交论文全文(中英文皆可),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英文论文字数须在6,000字以上,中文论文字数须在10,000以上。

会议组委会将在收到论文摘要和参会回执后两周内发出接收函,并向学者发出论文全文提交方式通知。

在收到符合要求的论文全文并进行评定后,组委会将于202361前发出正式参会邀请函。会议结束后,经遴选的优秀参会论文将由国内外知名出版社结集出版。

欢迎从事地区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踊跃投稿参会!


附件1 论坛议题说明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1. 非洲的治理和区域发展

非洲的治理和区域发展一直是全球关注的议题,从公共部门的行政管理,到各类企业参与的商业活动,从营商环境的不断完善,到区域经济的有效发展,各层级的治理和所在区域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后疫情时代,非洲各地区治理的变革和适配性,以及对治理中各类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区域发展的有效性和前瞻性。本议题旨在通过对各级治理体系的分析、结合不同案例、运用多学科视角,来探讨治理和区域发展的互动机制。本小组议题包括但不限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政商关系、区域治理、空间干预、营商环境、城市发展、土地改革和园区经济等议题。

2. 不确定时代中的非洲社会韧性及其生成

韧性是任何社会的文化内核,不仅是社会结构和行动主体共同形塑的结果,更是应对内外变化的关键力量。如同很多社会,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具有社会结构复杂性、文化多样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深刻影响着从个体、社会到国家不同层面的行动抉择。尽管非洲社会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广泛面临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能源危机、粮食安全等外部影响时,还被殖民主义的幽灵和新自由主义的盛行深刻影响。面对这一系列内外的、组合的、互促的综合征式影响,非洲的社会韧性及其过程将会再次扮演何种角色?不同行动主体的自我抉择又如何得以彰显?特此,本分论坛将聚焦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具有广泛性的、特殊性的或新的相关社会性议题及其延伸的学术性问题,通过阐述不确定时代中的非洲社会韧性及其生成过程,来洞见非洲社会发展与变迁的深层逻辑。

3. 变动时代的非洲政治发展

变动是人类政治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近年来,席卷全球的域外大国竞争和公共卫生危机,不仅改变着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所面临的国际发展环境,更是深刻影响着非洲国家内部的政治发展进程。在变动的时代背景下,非洲国家与社会在适应及应对挑战时展现出了特有的韧性,同时也在积极拥抱变动环境所带来的新的机遇。本议题希望通过深入探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政治发展的制度、历史、话语与实践,理解变动时代下该地区的国家与民族构建、政党与政党体制、族群与身份政治,乃至国际发展的跨国合作等领域的发展与演变。


西亚北非地区

1. 去民族国家视野下的西亚北非

长久以来,民族国家一直是西亚北非研究乃至区域国别研究的基本研究单位。一方面,它为本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套共识性的研究框架并划定了清晰的研究边界;但另一方面,它在无形中对学术建构和理论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限制。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一套特定的世界观紧密相连,它预设了人为划定的疆界的天然正当性,假定了边界内部的同质性和外部的异质性,同时掩盖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建立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重构基本研究单位的机会,本议题鼓励与会者深入探讨西亚北非国家历史边界的形成过程,次级国家认同与分离运动,边界冲突的深层动力机制,人员、商品、思想的跨边界流动,超国家组织和行为体的区域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单位和概念框架。

2. 大国博弈下的西亚北非

西亚北非地区是沟通东西方联系的枢纽地带,具有独特的地缘战略重要性。历史上,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帝国在西亚北非地区竞相角逐。近代以来,随着奥斯曼帝国和萨法维王朝的衰落,英、法、俄等国相继在西亚北非地区建立殖民地和势力范围。20世纪初,臭名昭著的《赛克斯-皮科协定》和一战后英法对奥斯曼帝国的瓜分导致西亚北非地区大部分国家被纳入英法两国的殖民体系。二战后,尽管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大潮下西亚北非各国相继获得独立,但该地区仍无法摆脱域外大国的影响,五次中东战争中既有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的参与,也是美苏超级大国争霸的角力场。进入21世纪,美国通过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巩固了美国在西亚北非地区的地位,阿拉伯之春后英法两国积极介入以扩大两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俄罗斯也通过介入叙利亚内战重返这一地区。在大国战略竞争的同时,西亚北非各国也在主动求变,积极探索自主的外交战略和发展模式。土耳其在美国、俄罗斯、欧盟之间纵横捭阖,努力加强本国在区域事务中的影响力。伊朗在美国的压力下加强了与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合作,以维护本国的安全和利益。作为美国盟友的海湾国家也开始“向东看”,积极拓展自己的多元外交战略。本议题旨在探索历史和现实中域外大国对西亚北非地区的影响,以及西亚北非各国在大国博弈背景下的被动应对和主动探索。

3. 西亚北非国家建构的危机和治理

20世纪初,在共同信仰基础上的穆斯林共同体(乌玛)的政治忠诚和团结失效后,西亚北非国家的政治精英尝试用世俗化和民族化的意识形态合法性及其社会动员取代传统伊斯兰的合法性。在现代国家建构进程中,西亚北非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值与政策摇摆,导致族群、宗教、家族、区域等传统社会纽带对国家政治运作和社会公共生活依然存在强大的影响。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西亚北非地区在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的边缘地位,导致其在探索国家建构的过程中总是陷入外来的现代性与本土的传统性之间的矛盾。当这种矛盾激烈到无法调和时,国家建构危机就会反复出现。然而,西亚北非地区的国家并非在被动适应全球性的政治浪潮,而是一直在主动探索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政治经济现代化之路。本议题旨在探索,在存在国家建构危机的情况下,西亚北非地区国家如何解决内部治理问题,以及它们有何特点和利弊。


欧亚地区

1.社会治理

历史与传统是欧亚国家的厚重遗产,也是超越和连接时空的重要纽带。欧亚国家根据时代特征和发展需要选取的社会治理手段,鲜明体现了遵循传统与追求现代性平衡的欧亚属性。

2. 多维冲突

地理铸就了欧亚区域的鲜明特点,也在多个历史阶段为域内国家带来存异的影响和解读。当前,欧亚国家在发展道路上面临着体现冲突性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辨识和厘清多维问题与立场是当务之急。

3. 政治韧性

欧亚地区国家已进入新的发展周期,多国在政治领域遭遇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愈加凸显。如何在维系传统与创新治理间找寻合适的路径,广大欧亚地区国家的现实方案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议题。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1. 新一轮左翼浪潮下的拉美资源民族主义

拉美自然资源储量丰富。面对绿色发展的新趋势,发展绿色可再生能源、加快能源转型成为了疫后经济复苏的重点。各国内部的资源民族主义思潮对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模式相关政策制定的潜在影响值得关注。本议题拟结合历史与现状深入探讨拉美地区的资源民族主义及其潜在影响,既可进行理论分析亦可聚焦于特定国别案例。

2. 拉美左翼的韧性:理论及实践

拉美左翼的发展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和相当的韧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多样性。随着近期拉美左翼的回潮,了解拉美左翼韧性的根源、表现和发展路径,可以更好地理解拉美政治生态变化的规律。

3. 应对不平等:拉美国家社会政策的改革与挑战

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社会政策是公共部门缓解社会贫富不公的重要手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地区一直是社会政策创新的重要实践区域。本议题下可对拉美国家在养老、医疗、教育、家庭等一系列社会领域下的政策变迁动因、后果和成效进行评估,亦可讨论在后疫情时期,经济紧缩、政治不确定性的宏观环境下,新一轮的有关改革如何推进。

4. 拉美地区的政商关系研究

政商关系是理解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选择的重要视角。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拉美各国政商关系经历了重要变化。本议题可覆盖对拉美国家政商关系的历史研究、跨国比较,亦可讨论特定产业的具体案例。

5. 拉美社会运动的新特征

拉美社会运动近年呈现出多种新特征,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异质性群体、更为新型的运动手段和更为多元的斗争旨趣。拉美各国社会运动的发展新趋势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运动和政治变化也有参考作用。

6. 拉美粮食安全和粮食主权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发展中国家在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等冲击下所暴露出的农业方面脆弱性不容忽视。拉美地区虽然农产品种类丰富、出口繁荣,但依然存在结构性不平衡,体现在不同国家、不同门类和不同阶层之间。本议题拟从拉美各国粮食安全治理的内部视角切入,关注拉美国家内部自上而下各行为体在应对粮食安全治理中的策略和困境,在历史、文化、生态、政治、经济等维度下剖析拉美各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实现粮食自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东南亚地区

1. 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建设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区域国别学”列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独立一级学科。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区域国别学”一方面承担着推动构建中国自主地区研究知识体系的重要任务,为构建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另一方面肩负着加强跨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使命。

近三十年来,中国的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经历了从“冷门”到“显学”、学科与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以及研究内容的不断拓展深化的三大变化与转型,东南亚研究人才的培养也实现了制度化和常规化。尽管如此,东南亚研究在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下如何开展学科建设、形成学位点设置、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产出,进而实现中国自主的地区研究知识生产,尚存在较多争鸣。鉴于此,本议题拟邀请专家学者围绕“东南亚区域国别学科建设”这一主题,针对东南亚研究作为区域国别学下的学科方向,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探讨东南亚研究的学科内核、内部范式、基础理论群、研究内容及边界、方法论规范与特色等,并就学科意识形成、学科发展方向、学术评价标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讨。

本分论坛旨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探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特色国别和区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挖掘作为学科的东南亚研究潜力,实现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与传统学科的相互借鉴、融合,实现理论创新和知识体系创新,为构建东南亚研究学科身份奠定基础。

2. 发展与转型:道路选择与可持续愿景

全世界范围内关于发展的理念已有诸多讨论,阿玛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提出“发展可以看做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人们对待发展理念的理解已经从单纯的经济发展拓展成为更为全面、健全的综合发展。在纷繁复杂的发展理念和实践道路中,如何看待东南亚地区不同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如何看待发展和转型过程中东南亚各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如何看待发展和转型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不平等问题?东南亚地区发展中国家遭遇的发展问题有无共性?东南亚地区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愿景如何实现?本议题将关注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与分析。

3. 历史与文化:不确定性时代语境下的遗产与创新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在破坏与创新时常超出人们认知的当下,我们要如何审视与理解历史、文化的意义?在书写历史、深描文化时,我们又应如何回应这一时代语境?前人留下的历史书写与文化实践,又应如何在这一时代被延续或批判?在充斥着风险与不安,创新与希望的时代,期待各位参会者一道在东南亚多元的语境中,在丰富的历史主体、多元的历史叙述中,在混杂的文化脉络、活色生香的文化实践里,共同讨论与探索时代语境下诸多困惑的可能回答,反思前人留下的遗产,回应未来创新的诸多可能性。

4. 秩序与变迁:东南亚的位置与应对之策

当下的世界正在见证国际格局与地区秩序的变化,大国竞争局面继续,地区安全面临着包括武装冲突、公共卫生在内的多重威胁,各国内部社会也在经历变化与震荡。在这变化的世界中,东南亚各国既要直面新的地缘政治挑战,寻求自身在不断变迁的国际秩序中的新位置,参与对全球秩序与地区秩序的塑造,又要应对各种思潮与外部变化对国内政治、经济、社会与民生的影响,在不断变迁的世界中把握自身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本议题将讨论东南亚与当下世界秩序与变迁之间的关系,并观察东南亚地区的政府与人民如何应对国际秩序的变化与世界格局的变迁。


南亚地区

1.后疫情时代的南亚发展

2020年疫情全球蔓延以来,南亚地区因其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且具有高人口密度而受到严重冲击,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疫情深刻地改变了南亚的发展状况,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尼泊尔、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社会问题,伴随政治激进化势头,南亚地区面临新一轮政治动荡的风险。疫情时代作为南亚历史进程的一部分,与之相关的文学思考和历史对话也不断涌现,共同书写和记录着南亚社会发展的千姿百态。2023年,南亚地区已然进入后疫情时代,南亚各国面临诸多发展机会,通过审视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不确定性,本议题将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及文学等视角分析南亚发展。

2.南亚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治理

南亚诸国共有的一个特征是都拥有多元的社会文化,文化多元性塑造了不同的社会形态,社会充满活力。南亚各国在文学、历史、宗教、族群等方面丰富多彩,对社会发展极具影响力。在深厚的历史基础上,南亚的社会治理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社会治理涵盖政府、社会组织、商业集团、个人等多类主体,他们共同参与重要的社会事务并合力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诸如跨界水资源管理、气候、森林、宗教庙宇、基础教育、女性地位等议题都存在一定的历史文化影响和社会力量介入。本议题尝试讨论南亚各国的历史文化因素与国家内部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并基于此探讨地区性的历史文化问题和跨国社会议题。


跨地区议题

1. 南亚东南亚区域发展:历史及影响

南亚与东南亚在历史上有着紧密的联系,两个地区在文化、语言、政治、宗教、建筑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往来与互动,东南亚地区也深受南亚文化的影响。在当代,南亚与东南亚都在经历高速的经济增长,并同时面对后殖民时期的现代化、全球化、民族主义等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本议题将关注这两个地区的悠久互动历史,以及这种互动给两个地区在各个时段所带来的影响,并关注南亚与东南亚如何应对当代共同面对的区域发展问题,以探索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共性。

2. 域外的南亚:牵连与变化

出于复杂的历史原因,19世纪以来,大量南亚地区的民众移居非洲、西亚北非、大洋洲等区域,他们融入当地并形成了庞大、稳定的海外移民群体,在极大丰富了当地文化多元性的同时,也深度参与着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发展。在当前世界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中,这些海外南亚人一方面在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联结、经济诉求等多方面与自己的来源国保持着联系与羁绊,另一方面也在新环境中生发出不同的世界观和行为模式。在该背景下,本主题旨在探讨“南亚”在其域外的复杂变化和状态,其中既包括南亚人的生存和发展境况,也包括南亚同时作为地理、地缘与文化概念,在与域外国家和社会民众产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互动时形成的关系。

3. 俄乌冲突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

俄乌冲突的爆发后,乌克兰成为俄罗斯与美欧西方阵营的对抗前沿阵地和主战场。随着冲突的持续,乌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迅速外溢,难民和能源供应首先影响了欧洲各国。除此之外,俄乌冲突对欧亚、西亚北非、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美和加勒比等区域的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欧亚地区,俄罗斯宣布部分动员令以后,一些俄罗斯人为了避免服兵役,开始涌向邻国,哈萨克斯坦等国成为重要的目的地。在西亚北非地区,沙特、阿联酋等石油输出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美国和俄罗斯的“油气战争”中。在南亚地区,印度等国成为美俄两国争相拉拢的对象。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西方国家对俄制裁导致燃油和食品价格飙升,非洲各国深受其害。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当地一些国家既面临在美俄间“选边站队”的压力,也成为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涨价的首批受益者。本议题旨在探讨俄乌冲突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以及各国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4. 变化的全球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本议题重点讨论不断变化的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人民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我们期望投稿论文关注不断变化的经济秩序的内容和性质,而其他论文则可以进一步研究这些政策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包括经济动态的变化,即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模式、经济发展战略、劳工组织和劳工关系等,但主要的重点是民众所面临的社会条件、福利和政治动态的变化。我们还将关注不平等模式的变化,包括讨论世界不同地区之间财富分配的变化,以及国家内部财富分配的变化。

5. 发展中国家的冲突和冲突解决

本议题对冲突的定义较为宽泛,包括社会内部的冲突(如基于民族、宗教、阶级、种族、农村-城市和牧民-农民划分的冲突)、国家内部的民间冲突(如国内叛乱、基于资源的政治斗争、基于制度和个性的政治冲突)以及区域和国际冲突。我们将特别关注影响各级冲突的社会和经济因素,以及每种情况下解决冲突的技巧和潜力。本议题将评估现有冲突解决结构的有效性,并考虑发展新的冲突解决机制的范围。

6. 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困境和挑战

愈加凸显的全球变暖现象使气候变化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公共议题,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大国或区域性组织均提出了自己的碳中和计划,加速推动能源转型。作为在资本、技术和国家治理能力等方面上更为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所产生的累积效应给这些国家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本议题鼓励与会者探讨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各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计划和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围绕碳中和目标所展开的博弈等重要问题。


附件2 参会回执 Forum Application Form

参会回执 Forum Application Form